<rp id="xag9p"><ruby id="xag9p"></ruby></rp>
<progress id="xag9p"><track id="xag9p"><video id="xag9p"></video></track></progress>

    <form id="xag9p"><tr id="xag9p"><u id="xag9p"></u></tr></form><dd id="xag9p"><center id="xag9p"></center></dd>

    <dd id="xag9p"><pre id="xag9p"></pre></dd>
  1. <rp id="xag9p"></rp>
    關于ZAKER ZAKER智慧云 免費視頻剪輯 合作 加入
    ZAKER汽車 10-29

    “大躍進”式的品牌提升, IPO 也難救主

    只見新人笑,從品牌之夜到融資百億,埃安的 2022 無疑樂開了花,當新能源成為一把烈火,在蓄勢待發的產業鏈發展中形成燎原之勢,同時也點燃了來自不同背景、不同平臺、不同地域的資本愿攜手共贏的協同熱情。

    近日,廣汽集團發布了《廣州汽車集團股份有限公司關于子公司廣汽埃安增資擴股的進展公告》。公告顯示,埃安在廣州產交所公開掛牌,實施增資擴股,完成 A 輪融資引戰,引入了 53 名戰略投資者,此次融資近 183 億元,超募 33 億元,投后估值則超千億元。

    此次,埃安的 A 輪融資主要是為了促進一直以來規劃的上市策略,早前廣汽集團董事長曾慶洪曾表示,在 A 輪融資過后埃安將直接準備上市,爭取 2023 年完成 IPO,而且極有可能在科創板上市,拿下 " 科創板新能源車第一股 "。

    在新能源汽車板塊整體處于低迷期的當下,埃安的確風光無限,但冷靜下來,不難發現,且不論埃安能否過關技術與財務兩道科創版上市的核心門檻,即便成功上市,想要獲得資本市場的青睞,就必須擁有持續相應的故事與成績作為支撐。

    從銷量上來看,埃安貌似能交出一份不錯的成績單,根據乘聯會數據,今年 9 月埃安銷量 3 萬多臺,1-9 月累計銷量多達 18 萬。但當把顯微鏡放至車型上,不難發現 20 萬以內的主力車型 AION S 和 AION Y 兩款車,一直以來占到總銷量的 90% 以上。

    而對于這兩款車的暢銷的 " 含金量 ",從滿大街的出租車、網約車或許可以看出一部分端倪。根據上險量數據,AION S 在 2020-2021H1 的租賃比例為 60-70%;2021 年 7 月后,AION S 的私家車客戶比例才由 27% 提升至 54%。這意味著去年在道路上行駛的 AION S 中,有近一半是出租車和網約車。據相關媒體報道:2020 年埃安賣了 6 萬輛車,有 73% 都成了出租車、網約車,華南的一家網約車公司,兩年經手了 3000 輛埃安汽車。而去年埃安賣了 12.7 萬輛車,還是有 43% 都是網約車。高銷量成了埃安鼓吹 " 埃小蔚 " 的資本,但也把 " 網約車 " 的低端標簽死死焊在了自己身上。長此以往,埃安如何用高端化的故事持續打動資本?

    上個月埃安品牌之夜超跑 Hyper SSR 的發布不如將之視為高端化故事的延續,盡管 " 有路就有埃安車 " 的吃相稍顯難看,全新品牌下的一臺量產超跑 Hyper SSR 作為對特斯拉和蔚來的拙劣模仿也并不恰當,但 Hyper SSR 身上 " 地表最快 "、" 堪比火箭發射的推背感 "、綜合馬力 " 險勝 "F1 的標簽倒是火出了圈,因為都被證實經不住推敲:就說最受人討論的 "1.9 秒 ",科技普惠具有邊際效應,加速時間進入 3 秒之后,每 0.1 秒的提升都極其艱難。正因如此,Hyper SSR 的 "1.9 秒 " 被認為具有極大的夸張成分。

    高端超跑 Hyper SSR 的公布,說明埃安急需提升品牌價值的焦慮。很遺憾,一直以來埃安轉化焦慮的方式都顯得過于激進,我們從埃安 5 年來的發展軌跡中不難看出,實現真正的高端化對于埃安來說還是一個遙遠的目標。

    01 埃安,吹牛的「憨憨」

    很多人不知,以 Hyper SSR 和昊鉑為節點,這其實是埃安成立五年以來的第二次沖高。無奈,現實下,即便是新能源汽車的高端化也從來不是一蹴而就、一勞永逸。

    埃安前身為廣汽新能源,品牌創立之初,總經理古惠南曾說,廣汽埃安定位高端智能電動車品牌。但后來迫于想要快速贏得純電銷量的戰役,埃安初期車型的價格均預設在了 15 萬至 25 萬區間。

    2019 年 4 月,AION S 作為埃安的第一輛車型正式上市,價格在 17 萬元左右,如果你有參加過當年的發布會,大致對埃安現場連用了許多個 " 第一 " 的口吻饒有印象,與此同時,AION S 還在發布前一直沿用等速續航的概念來宣傳自家產品。

    AION S

    當然,不得不承認,在那個油改電滿天飛的年代,廣汽新能源采用純電平臺造車的理念無疑是具備前瞻性的,作為基于 GEP 2.0 的首款戰略車型,AION S 不論是外觀設計、動力操控、空間大小都有著非常大的優勢,這也導致 AION S 即便放在如今的純電動車市場依然也具備很強的競爭力,成為目前埃安銷量最好的一臺車。

    在 AION S 上嘗到甜頭后,埃安順勢在當年 10 月推出 AION LX,定價第一次來到了 36 萬元左右,為此廣汽新能源就為 Aion LX 定下一個目標——挑戰特斯拉。顯然,在眾人看來,這便是埃安的第一次沖高。

    在 AION LX 身上,埃安曾寄予厚望,據悉,廣汽新能源某高管曾在某次試駕活動上發火,只因當時的試駕教練談到廣汽新能源 Aion LX、特斯拉 model X 、保時捷卡宴這三車時,脫口而出 " 體驗感受三款車的優劣 ",該高管直接打斷并底氣十足地說到——不是互有優劣,是全面超越,是碾壓!

    AION LX Plus

    事實上,在這款 " 碾壓一切 " 的車身上,你幾乎很難看到其產品力所具備的優勢:AION LX 量產的 L3 自動駕駛遲遲無法落地,2021 年曾有人試駕表示,AION LX 的標準只能達到 L2+,發現 AION LX 并不能自動變道超車,而是當儀表盤藍色方向盤圖標一側顯示白色箭頭時,駕駛員撥動轉向燈撥桿才可以實現變道。對此,主機廠將這個問題歸咎于高精地圖的政策限制。但根據官網顯示,消費者需要支付 239600 元可以選加遙控泊車和 ADiGO 3.0 全自動駕駛輔助系統,花這么大一筆錢買一個說是 L3 實際只能 L2+ 的自動駕駛系統,消費者表示太虧了。

    眾所周知,埃安背靠廣汽集團,廣汽的新能源技術儲備是雄厚的,但是并沒有轉化為產品力的優勢。AION LX 就是活生生的一個例子,譬如改款后的 AION LX Plus 所公布的傳感器配置和自動駕駛輔助功能,在續航 1008 公里的千里版上均不配備,沒有激光雷達、沒有各項智能駕駛輔助系統,甚至沒有基礎性標配的毫米波雷達。不僅如此,AION LX Plus 所謂的 " 第二代激光雷達 " 被爆與威馬 M7 是同個生產商的同款激光雷達方案。" 實際與宣傳不符 " 的字樣仿佛狠狠地甩在消費者面前。

    埃安總經理古惠南

    更為遺憾的是,埃安顯然在夸大事實中迷失了自我。比如為防疫打造 " 中藥車 ",實際上僅僅只是在空調系統里加上了中藥精油,便宣稱其能夠提神醒腦、舒緩駕駛疲勞,甚至提升車主免疫力、開胃、調理氣血的功能。又比如,埃安官微曾發布一則關于搭載石墨烯基超級快充電池的車型 8 分鐘可充電 80%,NEDC 標準續航里程達到 1000 公里的預告,遭到如中國科學院院士歐陽明高的質疑,他在演講中直接評價這一續航功能:" 以目前的技術來講,他一定是騙子。" 盡管廣汽埃安總經理古惠南回應并解釋了預告與實際有區別的事實,但懷疑的種子已埋入消費者的心里。

    值得一提的是,其 " 好高騖遠 " 的行為甚至引起了央媒的注意。繼央視批評之后,2021 年 1 月 26 日新華每日電訊發表 " 警惕新能源汽車行業浮夸炒作 " 一文,以埃安快充、超長續航宣傳為案例,批評新能源汽車行業炒作風氣。" 浮夸炒作 " 顯然說明埃安問題的嚴重和顯眼。

    2019 年 -2022 年,是新能源市場飛速發展的 4 年,埃安在創立之初曾有所領先地打造出純電車,然而,時間不等人,在其他新能源車通過更加牢靠、先進的技術搶占市場的時候,埃安除了發布彈匣電池,在自動駕駛領域像個 " 憨憨 " 一樣沒有看到其在技術上有任何實質性的進步。據傳聞,埃安也曾有過布局過超充樁的計劃,但時至今日在網上其從未有過具體數量和城市的數據公布。

    埃安 " 高端 " 之路的艱難,表明了一個事實:技術實力,是關鍵所在。高端化之路的不斷折戟,似乎使埃安轉變策略,將在 2022 年內上市作為埃安實現品牌向上的首要手段。那么,上市是否能夠實現埃安的愿望呢?

    02 上市直指科創板

    上市當然是每個車企所期望的,上市是一種資本策略,可以有效地放大公司野心的進度和力度。上市之后,不光企自身知名度會得到迅速提升,資金短缺問題也會得到極大改善。廣汽埃安總經理古惠南曾直言不諱地指出," 資本有很大的影響力,當股票上漲的時候,會讓上億的人知道有這么一個品牌,單靠宣傳很難做到 "。

    眾所周知,埃安目標在于科創板 IPO??萍及?IPO 能夠為廣汽埃安帶來可觀的融資,使其軍火庫能夠更充沛。尤其是在三電系統以及智能化方面的持續投入,動輒數以百億級的資金,對于任何一家傳統主機廠都是巨大的負擔。

    除此之外,上市后埃安還可以減少一定的風險。近年來,靠產品盈利已經過于局限以及不穩定,最主要的原因在于芯片和原材料的成本上漲、供應不穩定。廣汽集團也表示,廣汽集團面臨芯片的供應短缺、原材料成本上升、疫情反復等風險。通過上市,埃安股東結構的多元化和資源整合能力提高,能夠有效減少風險。

    所以無論從品牌發展的態勢,還是自身全產業鏈構建的需求,IPO 將是廣汽埃安提升檔次的關鍵,實現上市科技版 IPO 對于埃安的發展來說是至關重要的。但是,埃安上市后的前景會是一片光明嗎?

    首當其沖埃安需要面對的是上市后持續虧損。這點新勢力深有體會,蔚小理上市之后至今都未曾盈利,僅 2021 年三家共計虧損超過 92 億元,同樣上市后的埃安能否解決好高端化投入的 " 無底洞 "?如若不能,再加上埃安已連續虧損三年的事實,埃安上市后的收益會如預期般美好嗎?

    其次,產品力能否跟上市場需求同樣也十分重要。新能源車的時代,技術更迭過快下車企行業十分內卷,就拿埃安最喜歡對比的小鵬來說,小鵬在 P7 爆火之后,又以智能組合差異化的打法推出了小鵬 P5,即便該車有城市 NGP 的加持,以及小鵬在輔助駕駛領域內的技術對比其他自主廠商都做到了遙遙領先,但是最終決定小鵬能否向上突破高端還得取決于 G9 在市場上的反饋。而未來,埃安勢必也要面對昊鉑沖擊高端的坎坷之路。

    總之,不管是未來是好是壞,埃安上市是勢在必行。成功的 A 輪融資進一步加快了上市的步伐,然而上市后情況如何,我們只能拭目以待。

    03 總結

    說到底,埃安發展至今不可謂沒有 " 天賦 ":廣汽集團的支持、傳統車企的順利轉型、新能源賽道上的銷量成就、資本的青睞、即將上市 …… 種種跡象表明埃安稱得上是未來可期的車企。但它所面臨的問題也不少,想要成功實現品牌提升,就正視自身所存在的不足。

    技術問題的改善。不可否認的是,作為廣汽集團新能源汽車的希望,埃安具有自己優勢:廣汽集團支持的研發、已擁有的超充彈匣電池技術,但由于技術不過關、夸張式營銷宣傳,降低了自身的口碑。此次埃安上市,沖刺新能源科技版第一股,離不開技術的絕對實力與保障,埃安若能克服這些不足,穩扎穩打,打出符合自身實力的宣傳和技術,才更貼近消費者的心,才能給上市之后的道路減少阻礙。

    雖然埃安起步早,但介于部分因素仍錯失不少良機。唯有認清自身,才能撥云見日。洞察時局、借鑒他人、反思自我,一步一個腳印地做出技術過硬的汽車,或許能夠真正提高品牌影響力。

    相關閱讀

    最新評論

    沒有更多評論了

    覺得文章不錯,微信掃描分享好友

    掃碼分享
    日韩精品无码专区免费播放
    <rp id="xag9p"><ruby id="xag9p"></ruby></rp>
    <progress id="xag9p"><track id="xag9p"><video id="xag9p"></video></track></progress>

      <form id="xag9p"><tr id="xag9p"><u id="xag9p"></u></tr></form><dd id="xag9p"><center id="xag9p"></center></dd>

      <dd id="xag9p"><pre id="xag9p"></pre></dd>
    1. <rp id="xag9p"></rp>